2007年湖北经济形势回顾及2008年走势展望

发布时间:2008-05-06  来源:  发布单位:人员机构


  2007年,湖北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使全省经济继续呈现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面貌出现可喜变化,经济结构不断改善,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继续深化,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主要经济指标大多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初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预期目标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其他目标均超额完成。同时,当前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2008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较多,全年经济仍可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

  一、2007年全省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2007年,全省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据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达到915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增速为近20年来最快,高于全国水平,超额完成年初计划增长10%的目标。自2004年以来,湖北GDP已连续16个季度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已连续9个季度保持12%以上的增长水平,这种局面是多年所少有的,这表明湖北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的时期。一、二、三产业全面增长,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一产业增加值为1422.8亿元,增长4.7%;二产业增加值4094.19亿元,增长17.3%;三产业增加值3633.02亿元,增长15.2%。

  (一)农业生产形势良好

  农民生产积极性持续高涨,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年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都比上年有一定幅度地增长。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287.4万吨,比上年增长3.5%;棉花总产45.29万吨,增长1%;油料总产281.84万吨,增长0.7%。畜牧生产逐步恢复,生猪、家禽等出栏明显增加,水产品、蔬菜、水果、茶叶等产量均保持增长态势。

  (二)工业经济加速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822.97亿元,增长23.6%,增速比上年加快3.6个百分点。工业产销衔接较好。全省工业实现销售产值9427.06亿元,增长29.7%,增速比上年加快7个百分点;产销率达到98.0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1.轻工业增速持续快于重工业

  全省轻工业完成增加值832.39亿元,增长28.4%,增速比全省工业和重工业分别快4.8和6.7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例由上年的28.6∶71.4变为29.5∶70.5,轻工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2.股份制和私营工业增长较快

  股份制工业和股份合作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432.31亿元和20.68亿元,分别增长26.1%和26.3%,增幅比全省工业分别高2.5和2.7个百分点。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其它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145.94亿元,增长37.7%,增幅比全省工业高14.1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1323.91亿元,增长18.1%。

  3.支柱行业、重点企业支撑作用较强

  全省11个工业增加值过百亿元的行业中,有6个行业增幅高于全省水平,其中,食品、烟草、电气机械及器材分别增长37.4%、40.1%和38.2%,化学原料、建材、汽车分别增长24.8%、32%和28.1%,钢铁、纺织、通用设备、电子、电力行业也保持稳定增长。从重点企业看,武钢、东风汽车、东风本田、武烟集团、东风汽车股份、大冶有色等企业工业总产值增幅达到27%—86%。

  4.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04.46,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同期提高25.3个百分点。工业利税和利润分别达到1090.28亿元和577.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3%和64.2%,利税总量和增速创近几年来最好水平。39个大类行业中,有32个行业利润增长,其中有16个行业利润增速超过60%,电力、钢铁、汽车、烟草、化学原料等行业实现利润居39个大类行业前5位,共实现利润391.05亿元,占全省工业的67.7%,同比增长64.5%。亏损企业亏损额为32.13亿元,同比下降40.9%。

  (三)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双超”目标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34.14亿元,增长26.9%。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31.26亿元,增长27.8%。投资增幅实现了超年度计划、超全国平均水平的“双超”目标。城镇投资中,地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506.21亿元,增长31.9%。全省投资运行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投资保持高位平稳运行

  2007年,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从2月份以35%高开,到1—12月的27.8%,年内各月投资增幅始终保持在27.8%—35%之间,总的波动幅度仅为7.2个百分点。投资的这种高位平稳运行是多年来少有的。

  2.一、二、三产业增速基本协调

  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59.35亿元、1618.81亿元和2453.1亿元,分别增长31%、30.5%和26%。

  3.外商及民间投资增长较快

  全省城镇投资中,外商投资项目共完成投资163.8亿元,增长29.4%,高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长水平1.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完成1571.93亿元,增长44.9%,高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长水平17.1个百分点,其中,集体经济投资增长41.4%,私营个体投资增长59.7%。

  4.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加快

  全省安排的68个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全年累计到位资金779.45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05.7%,完成投资746.98亿元,增长31%,比全省投资平均增长水平高3.2个百分点,完成年度计划的100.6%,占全省完成投资的比重为18.1%。

  5.工业投资增幅高于全省投资平均水平,产业内部结构改善

  全省工业投资完成1604.98亿元,增长30.7%,高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长水平2.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比重达到38.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累计完成投资1193.59亿元,增长43%,高于全省工业投资平均增长水平12.3个百分点。支柱产业投资增长突出。如:以汽车工业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投资增长47.3%,以美尔雅为代表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长51.5%,以武汉中芯国际、富士康产业园为代表的电子工业增长168.3%,以湖北宜化、双环科技为代表的化工工业增长63.4%。

  6.经济适用房投资高位增长,商品房销售上升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继续回落,经济适用房投资保持高位增长。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23.73亿元,增长28.1%,年内增幅逐步回落;经济适用房开发投资完成49.25亿元,增长97.9%,高于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平均增幅69.8个百分点,增幅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

  商品房销售上升。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4.5%,增幅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4.3%,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实现商品房销售额增长48.5%,比上年提高13.7个百分点。到12月底,全省空置商品房面积269.96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04.86万平方米,下降28%,而上年为上升6.4%。其中住宅空置面积148.45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26.05万平方米,下降45.9%,而上年为上升9.6%。

  7.投资资金到位情况较好

  全年投资资金累计到位4485.41亿元,增长29.9%,比实际完成投资增幅高2.1个百分点。本年到位资金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到位470.16亿元,增长26.4%;国内银行贷款到位816.93亿元,增长14.5%;利用外资到位90.45亿元,增长14.3%;自筹资金到位2394.76亿元,增长32.9%。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加速

  受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和“六城会”、“八艺节”等拉动,湖北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市场销售明显加快。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8.53亿元,增长18.1%,增速比上年加快3个百分点,创十一年来新高。消费品市场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逐季加快

  一、二、三、四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5.2%、17.4、18.7%和20.5%,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1.6、1.7、3.7和4.6个百分点。

  2.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提速

  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达到3312.82亿元,增长19%,增幅高于全省水平0.9个百分点,比上年加快3.8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为529.48亿元,增长16.2%,保持稳定增长。

  3.城乡市场同步增长

  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00.7亿元,增长18.1%,增幅比城市市场快0.1个百分点,9—12月连续4个月增速超过20%。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26.4%提高到29.9%,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4个百分点提高到5.4个百分点。

  4.消费升级进一步加快,住房和汽车销售持续升温

  全省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达到2379.95万平方米,增长24.3%;销售额达到698.3亿元,增长50.5%。汽车实现零售额139.5亿元,增幅高达80.1%。此外,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23.5%,五金电料类增长22.9%,金银珠宝和化妆品类分别增长38%和1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9.6%。

  (五)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保持增长

  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48.58亿美元,增长26.6%。其中,出口81.74亿美元,增长30.5%;进口66.84亿美元,增长22%。实际利用外资35.02亿美元,增长13.6%,其中,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7.66亿美元,增长13%。

  (六)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90.36亿元,增长24%。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33.98亿元,增长24.6%;税收收入所占比重为73.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非税收入156.38亿元,增长22.4%。

  (七)金融运行基本稳定

  全省金融机构存款年末余额为1109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9%,比年初增加1494.82亿元,同比多增145.7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430.81亿元,比年初增加328.93亿元,同比少增308.94亿元。全省金融机构贷款年末余额为749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6%,比年初增加1061.61亿元,同比多增280.85亿元。

  (八)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485元,比上年增加1682元,增长17.2%,增速比上年加快5.6个百分点,是近十年来最快的一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97元,比上年增加578元,增长16.9%,增速比上年加快6.6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九)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节能减排工作受到重视,并取得积极进展,全省实现了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三下降”。2007年上半年,湖北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56%,降低率快于全国0.78个百分点;1-3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产值能耗同比下降10.7%。排污治理工作力度明显加大,生态环境逐步改善。2007年上半年,湖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0.16%和2.72%,降低率分别快于全国0.4和1.84个百分点。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物价和房价持续上涨

  受国际市场石油价格高涨、粮食减产和国内油料减产、猪源周期性短缺等因素影响,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上升,特别是猪肉、食用油、柴油、液化气等价格上涨较多,推动了市场物价持续上涨。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呈逐月扩大之势,特别是11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达7.1%,创年内各月最高水平,12月上涨6.6%,比上月有所回落,全年累计涨幅为4.8%,明显高于上年1.6%的涨幅,突破了年初确定的控制在3%以内的目标。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9%,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4.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除能源原材料价格涨幅比上年有所回落外,其他价格涨幅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地攀升。房价也呈持续上扬之势。2007年,全省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3050元/平方米,比上年高494元/平方米,上涨19.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为2934元/平方米,比上年高512元/平方米,上涨21.1%。

  (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

  近几年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总体上有了明显改善,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农业基础仍较薄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以政府投入为主,而由于各级财政资金有限,对点多面广的小型泵站实施改造比较困难。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对道路交通、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只能按“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有的水库、堰塘承包给个人后,由于管理维护不善,基础设施每况愈下。农业生产仍面临自然灾害、疫情、市场等风险,农民增收的渠道不宽。一些地方饮水安全仍然存在隐患。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出现了有田无人种和有人无田种的矛盾。同时,偷鸡盗牛、偷盗电力设施等行为时有发生。

  (三)节能减排形势比较严峻

  湖北是耗能大省,能耗水平较高。目前,湖北单位GDP能耗仍高于全国水平,虽然近几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比全国大,但与“十一五”年均下降4%的目标仍有差距。较长时期以来,湖北工业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石油加工、化学原料、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这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近40%,但其能耗总量所占比重却高达84%,经济发展的代价过大。同时,治理排污仍需花大气力。

  三、2008年经济走势分析

  2008年,影响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同时存在。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看,世界经济和全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总体环境较为宽松,从而为湖北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国际上,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流,全球经济增长势头持续强劲。据世界银行预计,2008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比2007年有所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将增长5.2%,2008年增长步伐可能放慢,但整体向上的态势可延续,增速可达到4.8%。在国内,党的十七大取得圆满成功,为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全国经济可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预期增长8%左右。这对湖北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承接境外及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和环境。

  (二)从微观层面看,市场主体对经济发展前景看好

  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双双攀升,企业对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发展的信心进一步增强。2007年4季度,全省企业景气指数为138.1,同比提高10点,创历史最高水平;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39.5,同比提高9.7点。工业企业产品订货景气指数达到127.11,同比提高11.6点,显示出企业良好的发展后劲和前景。对未来预期的调查显示,全省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延续高位运行态势。企业家对2008年1季度全省宏观经济运行形势表示乐观的占50.8%,表示持平的占39.8%;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表示上升的企业占45.2%,表示持平的占47.8%。总体预期全年全省企业生产经营将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三)从省内情况看,供给和需求均可支撑全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供给方面比较充足。去年粮棉油增产,生猪、家禽等出栏增加,水产、蔬菜、水果等生产形势较好,主要农产品供应比较充足。工业生产因企业利润大幅增长,信贷资金稳定增加,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有所缓解,企业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金和资源等条件相对比较宽松,能够支撑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需求方面较为强劲。从投资看,随着武钢、东汽、富士康、中芯国际、宜昌多晶硅、武汉80万吨乙烯、天兴洲大桥、天河机场等一批重点项目投资大幅度增加,将有力推动全省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从消费看,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需求将保持加快增长态势。从外需看,随着出口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国际贸易环境总体较为宽松,全省出口仍将保持增长。

  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国际石油价格高位攀升,世界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增大了我国通胀的外部压力;国内虽然宏观调控大的政策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国家将出台哪些新的微调措施不可预期;省内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仍然存在,都对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

  综合来看,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仍然居多,今年全省经济将延续去年平稳快速增长态势。初步预计,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今年全省生产总值可望增长10%左右,高于全国水平。

  四、对2008年经济工作的建议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完成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意义十分重大。为此,我们建议,今年全省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湖北的实际是发展不够,投资不足。因此,发改、土地、环保、安全、金融等部门应密切配合,进一步做好投资工作,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加快投资建设步伐。要抓紧储备和启动一批新项目,加强中央项目的争取和落实工作,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强投资增长后续能力,为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打好基础,努力增强全省经济发展后劲。同时,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要努力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把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做好调控工作。一是认真落实扶持粮食、油料、生猪、奶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稳定粮食生产,增加油料生产,扩大冬季蔬菜生产,做好畜禽防疫工作,落实“米袋子”、“菜蓝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完善储备体系,保障供给;二是有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串通定价、合谋涨价、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三是提高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标准,确保困难群众生活稳定。

  (二)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持以改革开放促发展。要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制任务。要创新对外开放工作思路,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重点推进外贸主体队伍、“出口创新基地”和出口品牌建设,扩大出口规模。同时,抓住当前人民币升值和国家出台鼓励进口政策的有利时机,积极扩大进口先进设备和关键技术,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继续推进园区招商、集约招商、以商招商,促进产业链和专业配套体系的集群招商。引导外资投向高新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水平。

  (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重点,把工业化作为经济工作的“牛鼻子”,大力推进工业强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应坚持需求导向,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律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应充分发挥人才大省的优势,建立鼓励科教人才技术创新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进一步运用高新技术,加快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继续抓好“千亿元产业计划”的实施,促进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纺织、食品等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抓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帮助中小企业加快成长。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提高产品、产业和企业竞争力。支持中芯国际、富士康、80万吨乙烯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为湖北经济发展增添活力和后劲。

  (四)强化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服务业发展

  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迎难而上,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要实行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强化“五个专项治理工程”工作责任。对各地、各相关单位、各企业节能减排进行全年跟踪监督检查,严格考核和奖惩兑现,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抓好冶金、电力、化工、建材、建筑等重点能耗行业及年耗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和289家国控重点排污企业的减排工作,做好“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的关停工作。今年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市州县一律不批新投资项目,对没完成节能减排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

  要把服务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加快服务业发展,既是提高产业水平的需要,又是改善能耗结构,从总体上降低能耗排污水平的重大举措。应充分发挥湖北服务业基础较好的优势,落实好国家扶持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培育服务业市场主体,吸引外资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促进服务业扩大规模,提高水平。

  (五)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继续把“三农”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创新“三农”工作思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巩固完善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条件。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继续抓好21个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县标准农业田建设,扩大优质稻、优质小麦、玉米、大豆面积,加快生猪生产,努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今年力争再培育5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村劳力转移培训工作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抓好“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着力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好“百镇千村”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解决部分地方吃水难问题,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深入推进扶贫开发,让广大农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

  (六)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要坚持一手抓武汉城市圈建设,一手抓县域经济发展。按照国家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区域一体化进程,抓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物流及市场体系建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全省加快发展。按照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之路的“一主三化”方针,进一步对县市放权、放活,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同时,加快宜昌、襄樊两个副中心和“一江两线”等区域发展步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差距。

  (七)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要实施扩大就业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优化创业环境,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提高农民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和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加快“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改水、改厕”项目建设,提高对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的比例。加快廉租住房建设,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政府财政要加大对改善民生投入的力度,确保把今年政府承诺办好的10件事落在实处。

 来源: 湖北省统计局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