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细菊
【 打印 | 关闭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办学模式多种多样,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增多,资金成份日趋复杂,经费数量成倍增长,高等学校的财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必须从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
[关键词] 高校财务;财务管理;财务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高校财务管理是实现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的核心环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办学模式多种多样,办学经费的来源渠道日益增多,资金成份日趋复杂,经费数量成倍增加,高校财务管理如何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加快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一项严肃而又艰巨的任务。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即: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变迁、当前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路进行探讨。
一、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变迁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变迁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阶段,这个阶段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经费的使用也完全按照政府指定的用途办理,与此相适应是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第二阶段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集中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日益发展,高校经费不再仅仅是政府拨款一个渠道,它还包括学生交纳的学费以及杂费;社会团体、企业、海内外人士(包括高校已经毕业的并卓有成就的同学和校友)的赞助;学校二级单位为社会服务收取的各种费用等资金来源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教育投资多元化的需要,大多数高校对这种模式进行了改革,即由与计划体制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集中与分级相结合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这种集中与分级管理模式虽然比单一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进步,但它也有弊端,即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的边界难以确定,难以处理好集中与分级(校级财务与二级财务包括各分院、系部、处、室、馆)的关系。当管理权力集中过头时就“死”,当财务管理权力下放时就“乱”。为了改变高校二级单位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有些高校根据财政部、监察部《关于试行会计委派制度的意见》的文件精神,试行会计委派制,虽然这种模式对纠正高校二级单位财务管理混乱有一定的效果,但在一定的程度上复返了原来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
二、当前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集中与分级”这个命题,从学理上分析,应该说是对的,可是在当前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实践中,始终没有对集中与分级进行科学的界定,没有处理好财务集中管理与财务分----------------------------------------------------------------------
此文为湖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资助项目(项目号:2004D005)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组成员:高腊生、冯勋荣、田细菊、白 鸽、蔡卫平
本文执笔:田细菊
级管理的关系,使得不少高校在财务管理上时而偏重集中,时而偏重分级,摇摆不定,当高校二级单位反映强烈时,学校把大部分财务管理权限下放到二级单位;当二级单位的财务管理出现混乱时,学校就把二级单位的财务管理权力全部或大部分的收回或变相的收回。
如:高校在下放财务管理权力中普遍采用的是“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自求平衡”的原则,其好处是照顾到了二级单位的利益,有利于调动下属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但它又使高校财力分散,不可避免地削弱了高校整体财力和竞争力。特别是在学校处于发展阶段的情况下,项目建设有轻重缓急,资金需要集中调试,财权下移至二级学院后,学校的财务管理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又如:不少高校实行“一级核算、二级管理”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它把学校一切对外经济收支和财务合同都统到校级财务,统得过死,管得过细,包得过多,各院系缺少必要的自主权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由于财权集中,难以调动各院系的群体积极性,造成许多管理权限不清、职责不分的问题。
再如:不少高校所属院系实行的是“二级管理、二级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是在强调微观搞活的时候,往往容易勿视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由于利益杠杆偏重于基层单位,造成学校的财力过于分散,管理制度难跟上。例如二级核算单位多在银行开立账户,借他户核算,创收资金逃避学校财务监督而自收自支,截留应缴学校创收收入,使学校整体利益受到损害,影响学校的资金回旋和调控能力。
另外:不少高校的经费在使用上普遍存在着效益低下的问题,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着用钱的不算账、算账的不用钱,只要领导批字就全部报销,领导者对一年工作计划完成多少、用了多少资金、还剩余多少资金,心中无数。因而导致资金使用超支,有的设备重复配置,实验室重复建立,有的教学设备、仪器等甚至购回来后从未拆包使用,据有关资料调查反映,在全国高校中,教学设备有近20%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在用的大型设备平均使用率也只有60%左右,此外,由于学校的某些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浪费现象并不少见,用公款吃喝、送礼之风还没有刹车;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现象仍然存在。
三、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路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要进入良性有序的发展轨道,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诸方面进行创新:
一是高校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高校财务管理之所以陷入“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局面,最根本的问题是管理理念落后。应该说“集中与分级”是高校很好的财务管理模式,为什么在实践中变形走调呢?其原因就是对集中和分级的误解。所谓管理指的是以一定组织为纽带、以协调活动为中心是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相互作用的规范形式和有序结构。说到底管理是一种固定的制度体系,管理的核心是人,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规制”。
当前,高校不少领导者认为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是一种权力,所谓财务集中管理就是把高校的财权集中或垄断在个别或少数校级领导手里;所谓财务分级管理是把一部分财权出让给下属单位的负责人。这就必然导致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变迁变成高校财权的分配和再分配的变迁,成为上下级领导争利的交汇点。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高校财务管理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因此,必须更新理念,确立财务管理不仅仅是或不主要是一种权力,而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思想;确立财务管理不仅仅或不主要是管钱管物,更不能“以钱物为本”,而是人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协调人与人的物资利益是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是“集中与分级”管理的内容更新。集中不是权力的集中,分级不是分散,集中与分级是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关系,协调是宏观和微观的有机统一,制度和规则的统一,是高校全局和重大项目建设项目的资金调度的统一,事关高校师生共同利益的统一。分级管理的要素是高校二级单位在不违背政策法规和学校宏观计划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单位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个教师的正当利益得到体现。
三是高校财务管理方式的创新。有效的管理过程应该是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规范有序良性互动的过程,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尤其是财务管理更是如此。当前,少数高校在实行集中与分级的财务管理中,创建了会计核算中心,这种管理模式是在接受以往“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教训的基础上创立的,它不履行学校财务处的会计核算职能,而是将校内各二级单位、经济实体等会计核算工作集中起来,统一办理会计事务的相对独立的会计机构。会计核算中心将会计人员从各单位划分出来,归学校财务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从而使会计人员摆脱对会计主体的依附关系,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记录和报告,并实施监督,同时也更能适应高等学校高效的改革要求,使财会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具体是:
①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防范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未能反映该会计主体的真实的经营成果(或财务收支)和财务状况,由于会计信息是单位领导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与单位有关的经济利害人和国家宏观经济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其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提供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资料完整真实《会计法》的立法宗旨、会计人员进入会计核算中心,更有利于会计人员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②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强化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指在会计工作中,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对企事业、机关或其他经济组织等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它是会计的一项重要的职能。现行会计机构的设置和领导体制,不具备会计人员监督的独立性。由于财会工作的特殊性,各种矛盾在财务上反映最尖锐,有些单位的会计人员完全听从领导操纵,不敢与各种违纪行为做斗争,会计人员进入会计核算中心,相对独立于受派单位,摆脱了对受派单位的信赖和干预,使会计监督更加有力。
③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减轻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会计法明确规定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核算进入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可在更宽松的环境中依法从事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为单位负责人当好参谋,单位负责人也可以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制度和内部约束机制,明确会计人员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因而减少单位负责人因不懂相关法规而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
④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会计人员的优化配置和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高等学校会计人员队伍庞大,遍布各个二级单位,有的很小的单位也设一个会计、一个出纳,造成会计人力资源的浪费,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可以避免机构臃肿、管理重复、人浮于事的现象,中心根据单位规模和业务量大小,核实会计人员数量,根据业务能力强弱进行合理调配,做到优化配置、人尽其才,同时,将择优选拔的会计人员放在一起,有利于共同研究探讨会计专业知识,选择最合适的会计处理办法,减少会计人员判断的错误,从而促进会计核算水平的提高。
四是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自身建设制度的创新。学校事业越发展,财务工作越重要,加强财务管理的前提就是加强财务部门的自身建设,当前迫切需要做到的是:
①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财务职能只是体现在记账、算账和报账方面,财务部门往往陷入“要钱---记账----报账”核算型的循环之中,但随着经济和科学的发展,高等学校的财务工作重点正在逐渐转移,会计职能的范围在延伸,它所具有的职能应当包括计划、核算、监督、管理、分析和管制等多种形式。因此,高校财务工作的重点应当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会计人员将会计核算中的各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更多地投入到预测、控制、分析和效益上,更好地转向生财、聚财和管财的轨道上,使会计信息、资料、数据反映到期经济决策中,从而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益。
② 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实现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入世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将不再仅限于教学科研方面的交流和合作,经济往来、国际结算等业务将逐渐增多,财务管理的环境将变得更为复杂,会计核算的内容将更加丰富,交流将更加频繁。这就要求财务部门要了解与适应国际惯例,加强部门建设,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③ 建立校长领导下的总会计师制度。高校筹资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使高校真正成为面向市场的独立法人实体,高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设置总会计师专职主管学校的经济工作,直接对校长负责,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宏观调控,统一运筹资金,综合平衡、协调各方面利益,实行科学决策,提高办学能力和投资效益,使学校经济工作良性循环。设置总会计师,建立健全总会计师经济责任制,应成为当前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① 廖洪、白华,企业目标、会计目标、内部会计控制[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② 葛家彭,程春晖,论财务业绩报告的改进财务业绩报告的国际动态及财务业绩报告的发展趋势[J],会计之友,2000,(9);36—40.
③ 王运伦,会计核算中心有关问题的探讨[J]财会论坛,2003年第6期
④ 何文标,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事业财会,2003年第1期
⑤ 王晓敏,对高等学校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月
⑥ 金 霞 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理性思考[J]江苏高教2003年第1期